“量子大腦”的第一步

Anonim
“量子大腦”的第一步 2112_1

來自荷蘭大學的物理學奈梅亨(Radboud Univercity Nijmegen),從事所謂的“量子大腦”的發展,朝這個方向發展了一個重要的一步。他們證明,它們產生的“智能”材料能夠模仿人腦中發生的過程。特別是,神經元和突觸的自主行為。

這是2月1日宣布的,該項目亞歷山大Khajtorian是Radbud大學掃描探針顯微鏡的教授。對量子大腦的需求是由計算能力的快速增長引起的。信息量正在增加,並與此同時,數據中心的數量也在增長。

“量子大腦”的第一步 2112_2
Nitinol - 能夠記住表單的“智能”材料的示例

為了解決問題,需要創新技術,並且量子大腦可以是下一代計算機的基礎,這將較少,能源有效的現代設備。根據Berta Cappon,神經網絡教授和機器智能,計算機在軟件的基礎上工作。它完全控制單獨硬盤上的數據存儲和處理。

科學家Radbaud將自己設置為目標 - 確定硬件是否能夠在沒有軟件的情況下行動。他們在黑色磷中建立了一個鈷原子的網絡,發現創造的“智能”材料就像大腦一樣。 “智能”材料被認為是在外部影響的影響下,一個或多個特徵(物理和化學)的變化。

為了識別這種模式,研究人員使用一定電壓影響了材料。外部刺激迫使原子隨機移動到腦神經元。他們還設法創建了最小的現有突觸 - 神經元之間的連接。

“量子大腦”的第一步 2112_3
大腦神經元的結構

人工智能應該能夠識別周圍世界的各種模式,並學習新的,適應。因此,人腦被安排。它通常與計算機進行比較。在兩種情況下,處理,信息存儲,發生決策。輸入接口服務於感官,輸出 - 語音器官,手指。

但是,如果計算機始終以明確指定的算法作用,則大腦能夠採取自發直觀的解決方案。在此基礎上,科學家得出結論,大腦是生化量子計算機。有一組關於量子意識的假設。他們的本質是,在經典力學的水平中無法解釋意識。在科學界,就這件事的意見分裂了。截至2017年,量子效應對腦活動的影響仍未經過實驗證明。

頻道站點:https://kipmu.ru/。訂閱,放心,留言!

閱讀更多